现代人对文物有一定的敏感性,但捡到的可能性就极小,而在之前,五六十七八十年代的人总有机会捡到文物。可那时文物普及度不够高,于是,文物就被当做是废品有了各种的用处。部分看起来珍贵,像是那种带金啊、银啊、瓷的,捡到的人或许还会花时间找个人问问值不值钱。看起来不珍贵的便被拿去盛上鸡食、猪食用来喂猪,珍惜更是不存在的。
比如说有个叫渎山大玉海的,制作于元朝的皇家,本身制作就是为了反映元朝国势强盛。所以它制作得特别大,特别壮观,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宝贝,可有一段让它委屈的历史。因为战争,它曾经被火烧过,后来消失。清朝年间出现在一个庙里,道士们看它很适合做咸菜,于是它一个国宝便成为了腌咸菜的一个缸。过了好些年,偶然被一个识货的人发现,它才回到了国宝的地位。
另一块废铁也有同样的遭遇,那是八十年代左右,广汉小汉镇柳林村有一个村民唐某。他当时是去石亭江边放牛,放着放着,他忽然发现一个铁块。这个铁块比较大,足足有1.15米高,直径大概是0.55米。那个年代,卖废品还比较盛行。唐兴凤琢磨,它卖了应该也有一些钱,反正是白捡的。
于是,他兴冲冲的带着铁块去了一个卖废品的地方。一称竟然有90多公斤。这重量可以换不少的钱,老板折算下给了他65元。那时的65元其实还是比较多的,而且这还是白捡的,相当于是白白得了65元。唐某很是高兴,废品店老板也琢磨这块是啥玩意,打算过一段时间便运走。
村里有些什么事都流传得比较快,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小村子,巧的是,当时正好有一个考古学家在村里住着。他听唐某描述那铁块,似乎并不是平常的铁块,又听说上面还有字,他便动身去废品店寻找。一看才感到意外,原来那不是什么废铁,而是文物。上面的字便能显示它的来历不一般,于是学者用了200元将其买了下来。
果然不一般,上面写着广汉郡雒江桥墩。经过研究,它的价值可能高达3亿,而且应该是西汉年间的文物。这是一个铁桥墩,也是目前为止,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,还是汉代发现最大的铁铸件。它出自汉武帝时期,是官府所造。根据这个铁桥墩的体积来看,这座桥规模应该还比较大。
那个年代出现在这里,很有可能跟汉武帝开发西南有关系。它对研究汉代桥梁、交通、冶炼铸造都提供了科学依据,有很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。最重要的是,它是那个年代桥梁少有的实物。不过价值再高,它也是不能卖的。现今,它被存放在三星堆博物馆里,里面有着高科技的恒温、恒湿,从而保护它。